近日,多名博士、碩士應聘武漢社區干事引發熱議。其中一位所學專業為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的博士,因專業的極不對口,而廣受網友關注,紛紛表示:“這樣的專業不應該干這個吧?”“浪費人才?。。?!”也有網友表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每個人的人生規劃也不同,尊重選擇?!?/p>
不久,當事人回復:不是專業不好就業,也并非大材小用,想和男友留在武漢發展,而社區工作也與科研有相似的地方。
從作者的回復里,“想留在武漢”需特別解讀。顯然“留在武漢”只是“應聘社區工作”必要不充分條件,因此這個回答是站不穩的。那背后到底是為什么呢?留在武漢的代價是只能考取社區工作來完成學生到社會人的過渡?還是應聘社區工作只是一路碰壁之后的無奈之舉呢?
這樣的人才下沉不禁讓人想起之前“哈佛博士入職深圳街道辦”“清北學霸藤校碩博應聘深圳老師”等事件。誠然,不少高考的成功者會在大學探明自己的邊界,進而做出是否繼續從事科研的選擇,但對于博士研究生來說,自己是否適合科研、科研的意義,自己心里是有答案的,也正是這個答案支撐起天天宿舍—實驗室這種別人看似單調乏味生活的意義。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即是對效率與科學的尊重,也是對專業人才寒窗苦讀10年、11年的尊重。當事人的愿望放大一點就是希望能和男友一起留在武漢,而應聘社區工作則更像是一種妥協。數據顯示,2020年博士畢業人數已經超過6萬人,數量不小,曾經博士畢業生眼中的香餑餑——高校教職,也很難吃下這么大的“蛋糕”。而對于像當事人這樣的偏冷門專業,便更難找到對口且滿意的教職或科研工作,至少在武漢這座人口超千萬的大城市,她沒找到。
這樣看,“浪費人才”也便不無道理,話雖不好聽,但從根本是也是對當事人的惋惜,是對知識與人才的尊重。其實稍加留意便會發現,在專業選擇上,一直流傳著生化環材四大“天坑”,某某專業實力勸退這樣的段子化的語言,為什么會是“天坑”?因為不好就業。為什么不好就業?最根本在于就業市場上供大于求的情況。西安交大王樹國校長就曾發自肺腑地感嘆道,“大學嚴重落后于社會甚至企業的發展?!斌w現在專業設置上便是如此,某專業在十年以前熱得不行,于是各本??茖W校都廣泛開設;十年后伴隨著機械化和智能化的興起與普及,人才缺口大大減少,而反映在學校的招生人數上,卻可能不降反升。真到了畢業即失業時,我們又只感嘆大學生大學時光的荒廢……
誠然,地大行星學博士生應聘社區工作背后肯定包含了多重因素甚至多重隱情,但這畢竟不是個例,也便有了反思的必要性。大學的根本任務是服務國家發展服務社會進步,其中人才的輸送便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所以在今后的大學改革上,不在所謂的“伊甸園”里自封,而積極與社會、人才市場接軌,必須成為重中之重。
文/陳自強(湖南工業大學)
舉報/反饋